介绍
莫利奈·森(Mrinal Sen,1923年5月14日-2018年12月30日)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印度电影导演与编剧,以拍摄孟加拉语电影为主,亦创作过少量印地语和泰卢固语电影。他与萨蒂亚吉特·雷伊、里特维克·加塔克和塔潘·辛哈并称为印度电影的四大巨匠,是印度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森在电影创作中展现了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凭借其对人性与社会的描绘,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印度电影人之一。森一生获得无数国内外荣誉,包括18次印度国家电影奖。他被印度政府授予“莲花勋章”(Padma Bhushan),法国政府授予“艺术与文学勋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俄罗斯政府则颁予他“友谊勋章”(Order of Friendship)。此外,他还荣获印度电影界的最高奖项“达达萨赫布·帕尔克奖”。作为少数几位在戛纳、威尼斯和柏林三大国际电影节均获奖的印度导演之一,森的成就无可比拟。他自称是一名“私人马克思主义者”,其政治信念贯穿于许多作品之中。1969年,森执导了电影《布万·索梅》(*Bhuvan Shome*),此片被视为印度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开端。在随后的创作中,他的电影作品逐渐带有更强的政治色彩,这与当时印度,尤其是加尔各答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那个时期的印度正经历着政治动荡,特别是被称为“纳萨尔运动”的社会运动。森通过电影探索这些冲突,将视线从外部的敌人转向中产阶级自身的问题。他的这一创作转变被认为是其艺术生涯中最具创造力的阶段。加尔各答这座城市在森的电影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再见》(*Punascha*,1961)到《大地之母》(*Mahaprithivi*,1992),加尔各答不仅是电影中的背景,更成为一个活生生的“角色”。森通过镜头展现了这座城市的人群、阶级分化、价值观念和街头景象,描绘了一幅关于加尔各答的城市风貌与社会变迁的宏大画卷,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森的才华同样获得了国际认可。他曾多次受邀担任国际电影节评审,包括1982年的第3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1983年的第13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以及1997年的第20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然而,他的政治立场也为他带来了一些争议。2012年,西孟加拉邦政府在一次表彰电影人的活动中,未向他发出邀请,据报道,这可能与他的政治观点有关。2018年12月30日,森因心脏病发作在加尔各答巴瓦尼普尔的家中逝世,享年95岁。
- 别 名
- 姆里纳尔·森
- 出生日期
- 1923-05-14
- 出生地
- 孟加拉 Faridpur
- 逝世日期
- 2018-12-30
- 身 份
- 导演 | 编剧 | 制片人
- 性 别
- 男
- 星 座
- 金牛座
作品
(39部)奖项
(共13次获奖,16次提名)-
第31届-OCIC Award - Special Recommendation —— Competition《找寻饥饿》 1981
-
第31届-Interfilm Award - Otto Dibelius Film Award —— Competition《找寻饥饿》 1981
-
第31届-银熊奖-评审团奖《找寻饥饿》 1981
-
第31届-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找寻饥饿》 1981
-
第29届-Interfilm Award - Recommendation —— Competition《Parashuram》 2018
-
第25届-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论坛及新电影论坛最佳影片《合唱》 2018
-
第25届-FIPRESCI Prize —— Forum of New Cinema《合唱》 2018
-
第11届-金热气球奖(提名)《突然有一天》 2018
-
第7届-Special Prize of the Jury《克汉达尔》 1984
-
第11届-Silver Prize《Parashuram》 2018
-
第11届-Golden Prize(提名)《Parashuram》 2018
-
第10届-Golden Prize(提名)《猎鹿》 1977
-
第9届-Silver Prize《合唱》 2018
-
第9届-Golden Prize(提名)《合唱》 2018
-
第20届-水晶地球仪奖-评委会特别奖《局外人》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