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定位城市:北京
猫眼电影 > 热点 > 资讯正文

以新角度新观念抒写别样抗战史诗

猫眼电影   08-14 15:52   35

作者:祁 海


一部电影,若要歌颂战争年代精忠报国的热血志士,但全片都不见战场的浴血搏杀,会有感人的震撼力吗?这个创作难题,被电影《坪石先生》破解了!


该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广州中山大学四千多名学生和上千名教工没有投笔从戎,而是迁往后方,在粤北坪石镇,继续教学读书,直到抗战胜利。


国难当头,不上前线参战,似有闲情逸致在后方书斋念书,在当时会被许多人激愤地斥之为书生不知亡国恨。直到今天,也许还有人持同样看法。


《坪石先生》并不偏颇。该片描写中山大学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东江纵队奔赴火线,但编导认为爱国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影片描写以中山大学教授黄际遇为代表的一大批“坪石先生”,勇敢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认为:人各有所长,并非任何人都适合打仗,硬要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拿枪上阵,既不能杀敌,自己也白白送死。而这些学生只要坚持努力学习,会涌现许多文化科技精英人才,成为战时和战后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栋梁,这是用另一种方式报效祖国。为此,《坪石先生》将这些具有卓识远见的智者树为爱国典范。主人公黄际遇说:“慷慨捐躯,当然值得嘉许。知识救国,也是大道。”他大力呼吁要爱护学生,有青年才有未来!他苦口婆心地对不安心学习的青年学生说明文化的重要意义,发现一位还未上大学的孩子有天文和数学天赋,便不拘一格精心栽培。中山大学是中国一流高等学府,迁到穷乡僻壤,这些文弱书生不惧敌机狂轰滥炸,以破烂老祠堂、简陋茅草屋为大学课堂,老师呕心沥血传道授业,学生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看《坪石先生》,令人想到抗战年代的教授华罗庚、学子邓稼先都没有从军,坚持在后方的西南联大教书读书,他们对国家的贡献难道会小于前方将士?这就证实了黄际遇的预见:一个书生可以抵抗十万大军!文脉之传承,犹如人类之繁衍。抗战电影《坪石先生》大力推崇的“坚守”,不是军事阵地,而是文化阵地,在守护中国的文脉!炮声不碍书声朗,烽火无妨薪火传。这就从一个新角度赞颂了民族精神,比许多战争片更新鲜更深刻,催人泪下!



《坪石先生》的思想观念大胆出新,艺术表现手段也大胆出新,创造了一种“真实+传奇+抒情”的新构思,颇有感染力。


黄际遇是真名实姓的历史人物,不仅新鲜,而且新奇。在影片中,我们见识了这位中国教育界奇士的惊人才华。他在日本、美国留学归来,是第一个将几何、代数、微积分引进中国的学者。他是中国数学元老,骈文泰斗,又是书法家、画家,可将宣纸上的水墨梅枝与月光下的花影组合成一幅别致的梅花图;他的棋艺也达到国手级水平,到他家下棋的棋友要排队。黄际遇学术水平高,思想境界更高,淡泊名利。他在河南、山东的大学当过校长、院长,但广东家乡的中山大学缺少师资,他立马回中大,只当一名教授。中大在战乱期间办学,教工人手不足,黄际遇勇挑系主任重担并上几门专业课,还兼任校长室秘书打杂,但只拿一份工资。黄老先生颇有正义感,警察局为抓捕印发抗日传单的学生,请黄际遇帮忙鉴定笔迹,他假意应允,运用“概率学”戏弄警察,令对方啼笑皆非。这位大师既可敬又可亲,有许多挺有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的小细节:如他在百忙中还亲手养了两只鹅天天喂食,原来是为爱女的婚宴准备主食。黄老先生也挺有趣,赢了棋会立现得意之色。扮演黄际遇的香港演员谢君豪是擅长拍文艺片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其外形、气质、风度、言行眼神都准确体现出学者的大家风范。该片塑造的黄际遇,集坚韧、善良、正直、乐观、睿智、儒雅于一身,性格如此丰富,堪称中国影史上最成功的教育家形象。



小片《坪石先生》具有厚重的大气派,还在于并非只歌颂一人,而是歌颂了一个可敬的群体,每位教授及其亲属的故事都取材于真人真事。这些配角人物靠一两场戏就能凸显独特光彩。中大图书馆馆长杜定友虽有容易轻信他人的书生气,但他有一个最可爱的性格——爱书如命,中大紧急迁校时,图书馆的5万册藏书若未全部运走他就死也不走,众人只能把他绑起来送上最后一班火车!数学天文学家叶述武和中国近现代第一位女天文学家邹仪新是一对教授伉俪,用自己的积蓄请民工帮公家搬迁天文仪器,邹教授将其拆解,零部件装进210个小箩筐或小箱子分散运输,以便躲避日军,此计很符合聪慧女子的个性特点。叶教授在即将逃难之际仍念念不忘如何破解“宇宙第一飞行速度”的难题,在黑板上演算成功之后高兴得手舞足蹈,又立即将费尽心血才获得的数据全部擦掉,一个字也不留给敌人。土木工程系主任卫梓松来不及撤退而滞留沦陷区,坚决不当日伪维持会长而自杀;夫人罗秀贞逃难时被日寇追至绝境,宁可抱子跳崖殉难也不受凌辱……这些人物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风骨。这部推崇高等教育的电影,还有意写了许多没有高学历的小人物,剧中的学生角色,戏份最多的并非大学生,而是香港中学生邱扬,他辗转穿越敌占区赶赴坪石报考中大,足见追求先进文化的愿望之强烈!许多没有文化的劳动者也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农妇何妈给夜间上课的学生送来一支支充满温暖的照明火把,小食店老板阿水慷慨地请帮忙搬迁学校图书的民工免费吃粉条。寥寥几笔,就很动人。



《坪石先生》不显得沉闷压抑,还因为该片不仅蕴含内在美,也讲究形式美,音画设计善于发掘艰苦环境中的亮色,使这部纪实风格+散文风格的艺术片更添诗情画意,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影片展现曲线逶迤的奇峰,漫江碧透的秀水,追求中国山水国画的淡雅风格,有意控制色彩,不会过于艳丽。夜幕下的小舟渔火,深蓝冷色与金黄暖色反衬鲜明,充满美感。学校办公室是残旧老屋,一缕缕晨光射入,与窗棂和人构成光影与线条的完美组合,场景就不显破烂;小河倒映石桥上一对情侣依依惜别之优雅剪影……这部电影声情并茂,师生们在紫阳书院举办国立中山大学1945年新年音乐会,口琴伴奏一首女声独唱:“淡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开在山坡上,杜鹃花开在小溪旁,多美丽啊……”,词曲优美动人,这是当年中大烈士芜军创作的抒情抗战名歌《杜鹃花》,颇有年代感。影片结尾的主题曲《风》,广东海陆丰风味的演唱形式将沧桑感与现代风融为一体,缩短了历史与今天的距离。


《坪石先生》具有浓厚的文墨书卷气,是因为编导甘小二就是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可谓“教授写教授”。他创作这部作品耗时六年,以很高的完成度,开拓了抗战电影题材的新领域。


烽火远去,但弦歌未绝。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电影,既需要以揭露侵略者残酷暴行为主的影片让人们勿忘国耻,也需要《坪石先生》这类歌颂志士仁人积极救国的影片激励人心,方可满足观众的多种需求。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