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定位城市:北京
猫眼电影 > 热点 > 资讯正文

黄河文化是什么?乡村振兴多燃?《黄河边的水花》即将在巩义开机

猫眼电影   10-05 17:05   53

当黄河的晨光漫过巩义涉村镇的黄土坡,一场关于黄河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的影像叙事即将启幕——2025年10月中旬,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黄河边的水花》将在这片黄河岸边的土地正式开机。这部作品不仅以村支书黄水花的奋斗史诗为核心,更直面“黄河文化是什么”“乡村振兴怎么走”等时代命题。导演泷夫携主创团队扎根乡土,用镜头打捞黄河岸边的真实故事,而背后多方力量的携手,更让这部电影成为展现河南乡村风貌、传递黄河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


一、黄河文化是什么?黄水花的故事里藏着最鲜活的答案

“黄河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是滩区百姓手里的锄头、碗里的热馍,是在苦日子里不肯低头的韧劲。”在《黄河边的水花》剧本研讨会上,导演泷夫的这句话,道破了影片对黄河文化的独特解读。翻开故事脉络,主人公黄水花的人生轨迹,正是黄河文化最生动的“活标本”——她生于黄河拐弯处的葫芦沟村,9岁才踏入校门是因为要照顾小儿麻痹的弟弟,高中辍学是为了撑起塌窑后瘫痪在床的父亲;19岁为替父还债被迫嫁人,却在遭遇家暴、丈夫坠崖身亡后,被贴上“扫把星”的标签;女儿被拐、弟弟出走、父亲病逝,一连串打击几乎将她压垮,可她就像黄河岸边的野草,在绝境里依然能扎根生长。


这种“于苦难中向阳”的韧性,正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底色。影片中,黄河不只是背景,更是精神符号:当水花在黄河滩流转百亩撂荒土地时,镜头会掠过岸边的老槐树,那是村民世代“靠河而生、敬河护河”的见证;当她带领村民建大棚、搞民宿时,背景里会响起河南大鼓的节奏,那是农耕文明与现代产业的交响;就连她在省城垃圾桶旁捡到20万元现金,苦等失主一天一夜的细节,也暗合了黄河文化中“诚信重礼”的乡风——正如葫芦沟村老人常说的“黄河水养人,也教人实在”,这些刻在骨子里的品质,比任何文化符号都更有力量。



更难得的是,影片没有把黄河文化拍成“老古董”。在泷夫的镜头里,传统二十四节气会变成合作社的种植指南,黄河古渡口会变身网红旅游打卡点,村民口中的“会(集市)”“镆(馍)”等方言俚语,会成为传递地域风情的“密码”。剧本中特意加入的大鼓秧歌队表演、山间采挖连翘的场景、石屋里的手工面制作,不仅还原了黄河岸边的生活质感,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自然融入剧情。“我们要让观众看到,黄河文化不是‘大禹治水’的遥远传说,而是水花这样的普通人,用双手把盐碱地变成良田、把穷山村变成幸福家园的当下实践。”泷夫在采访中强调,这种“古老与现代交融、苦难与希望共生”的文化内核,正是影片想要传递的核心。


二、乡村振兴是什么?从“年入千元”到“年入三万”的蜕变给出答案

“让村民在家门口赚钱,户户有产业、人人有门路、家家有分红”——这是《黄河边的水花》中,黄水花当选村支书时的承诺,也是现实中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影片没有回避乡村发展的痛点,而是用细腻的叙事,还原了乡村振兴“从0到1”的实干路径,让观众看到这项战略不是口号,而是一步步踩出来的脚印:


第一步,破解“土地撂荒”的死局。水花回到葫芦沟村的第一件事,就是顶着“扫把星”的骂名,流转黄河边的百亩闲置土地。在驻村书记周大阳的帮助下,她种蔬菜、种连翘,成立“黄河龙农民合作社”,甚至办起农技培训班——这像极了巩义涉村镇近年来的真实实践:曾经长满荒草的土地,如今变成了连片的药材基地;过去“宁愿外出打工,不愿在家种地”的村民,现在争着加入合作社。镜头里,村民李屯夫妇从最初反对土地流转,到后来主动跟着水花学种植,转变的不只是土地用途,更是“守着黄河饿肚子”的旧观念。



第二步,打破“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困境。影片没有回避农村“空心化”的现实,但给出了破局之道:水花找到在省城打工的儿时伙伴王拴捞,用“一起把家乡变样”的愿景打动他返乡;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邀请农技专家进村授课,帮村民解决“种不好、卖不出”的难题;甚至引入省城企业投资,让合作社的药材通过电商卖到全国。这种“能人带动+外力扶持”的模式,正是巩义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就像涉村镇现在的发展路径,靠返乡青年带技术、靠文旅融合拓市场,让“空心村”变成了“活力村”。



第三步,实现“物质精神双富裕”。影片的高光时刻,不只是村民年收入从1000元涨到3万元,更是乡风民风的蜕变:曾经的赌博、迷信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广场上的秧歌队、非遗工坊里的手艺人;留守老人有了日间照料中心,学生上学费用全免,就连“红白事大操大办”的陋习,也被红白理事会的新规改掉。剧本中特意设计了“张乱改邪归正”的情节:曾经游手好闲的张乱,在水花的带动下加入合作社,不仅赚了钱,还成了种植能手——这正是乡村振兴的深层意义:不仅要让村民“口袋鼓”,更要让大家“精神富”。

最动人的是,影片没有把水花塑造成“完美英雄”。她会在暴雨冲毁菜地时躲在黄河边痛哭,会在村民质疑时偷偷抹泪,会在招商引资被骗后想过放弃——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乡村振兴的故事更真实:这不是一条坦途,而是需要像黄河水一样,“遇山开山、遇沟填沟”的坚持。



三、为什么选在巩义拍?这里是黄河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天然片场”

当制片团队走遍沿黄九省后,最终把《黄河边的水花》的开机地定在巩义涉村镇,绝非偶然。这片土地既是黄河文化的“浓缩版”,也是乡村振兴的“实践田”,两者的深度融合,让影片有了“落地生根”的底气。



1、首先,巩义是黄河文化的“活化石”。作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巩义既有“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独特地貌,也有康百万庄园、北宋皇陵等世界级文化遗产。影片中需要的“黄河古渡口”“石屋窑洞”“滩区农田”等场景,在涉村镇随处可见;而当地传承千年的“黄河号子”“大鼓秧歌”,更能为影片注入文化深度。就像剧本中描写的“葫芦沟村”,其实是以涉村镇多个村落为原型——石头砌成的农房、山间采挖的药材、村民口中的河南方言,这些细节无需刻意搭建,都是当地最真实的生活肌理。“我们不用搭太多布景,巩义的村庄本身就是‘天然摄影棚’”,制片人在采访中透露,剧组曾邀请多位村支书担任顾问,确保“土地流转”“合作社运营”等情节符合现实。



2、其次,巩义是乡村振兴的“示范窗”。近年来,巩义依托黄河生态廊道建设,走出了一条“文旅+农业”的振兴之路:涉村镇通过流转撂荒土地发展药材种植,打造“万亩花椒基地”“中药材基地”等;周边村庄利用闲置农房改造民宿,让游客“住窑洞、吃手工面、品黄河鱼”。这些现实场景,与影片中水花带领村民致富的剧情高度契合。更难得的是,巩义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从筹备阶段就深度介入:组织剧组实地勘察取景地,提供最新的乡村振兴政策资料;协调相关人员参与拍摄,确保“大鼓秧歌”等民俗元素的真实性;“巩义一直探索‘文化+文旅+影视’的融合发展,这部电影是展示我们成果的好机会”,巩义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表示。



3、更重要的是,巩义的“影视+文旅”生态已十分成熟。此前,《大河儿女》《杜甫》等多部影视剧曾在巩义取景,黄河丹霞、竹林镇等景点已成为知名影视打卡地。而《黄河边的水花》的拍摄,将进一步丰富这一生态——影片上映后,涉村镇的取景地有望成为“乡村振兴打卡点”,带动当地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

据悉,剧组已承诺拍摄期间优先采购当地连翘、蜂蜜等农产品,雇佣本地人员参与拍摄,切实为村民带来收益。正如涉村镇一位村民所说:“剧本里的事我们都经历过,现在能拍出来让全国看到,还能带动村里发展,我们都特别支持!”



四、导演泷夫如何发力?用“三个真实”拍出时代质感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导演泷夫对黄河文化有着“刻在骨子里的理解”。此前,他凭借多部现实主义作品展现了对乡村题材的把控力,而这次执导《黄河边的水花》,他提出“三个真实”的创作理念,誓要拍出“有温度、有力量、有情怀”的作品。



1、第一,人物真实:不塑“完美英雄”,只拍“鲜活普通人”。泷夫不打算把黄水花写成“天生的女强人”,而是聚焦她的“成长阵痛”:从被家暴时的无助,到寻亲时的狼狈;从创业失败时的崩溃,到与女儿相认时的忐忑——这些“脆弱时刻”,正是人物最动人的地方。“她不是天生勇敢,而是在苦难中不得不坚强”,泷夫解释,为了让角色更鲜活,饰演黄水花的演员提前到农村,跟着村民下地锄草、学做手工面,“只有真正体验过,才能演出黄河女儿的韧劲”。


2、第二,细节真实:用“烟火气”传递文化与振兴。影片会大量呈现巩义的乡村细节:黄河边随风摇曳的野花、饭桌上的炖黄河大鲤鱼、村民赶集时的热闹场景、“三跳路(坑洼村道)”硬化后的平坦……这些细节不仅还原了黄河岸边的生活,更藏着文化与振兴的密码。比如剧本中“水花用《民法典》劝说村民拆违”的情节,就源自巩义乡村的真实案例;而“暴雨中守菜”的戏份,则是取材于当地村民抗洪保苗的经历。“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在黄河乡村采风,收集了20多个真实故事,这些细节比任何‘狗血剧情’都更有力量”,编剧团队负责人表示。


3、第三,情感真实:让“小叙事”承载“大时代”。泷夫拒绝“悬浮式”的励志叙事,而是通过“小人物的情感”展现时代主题:水花对女儿的牵挂、对家乡的眷恋;村民从质疑到信任的转变;王拴捞放弃城市工作返乡的选择——这些情感不分地域、不分城乡,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我们不想喊口号,而是通过‘水花帮老人垫付医疗费’‘村民一起修水渠’这样的小事,让观众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温度”,泷夫强调,黄河文化的传承、乡村振兴的推进,最终都要落到“人”的身上。


五、出品方为何力挺?这部电影是“时代命题的影像答卷”

为何本土影视公司会如此看重这部作品?答案藏在“三个价值”里:


1、第一,文化传承的“记录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黄河边的传统习俗、民间技艺正在消失。而《黄河边的水花》用电影的形式,将这些“文化碎片”拼接起来:影片中会记录黄河号子的唱法、大鼓秧歌的表演、手工面的制作过程。

“再过十年,观众看这部电影,就能知道今天的黄河乡村是什么样,今天的黄河文化是什么样”,河南峰域文化负责人表示,这种“记录价值”让影片超越了娱乐属性,有了“文化存档”的意义。



2、第二,乡村振兴的“示范价值”。影片中水花的每一步实践,都有现实依据:土地流转、合作社运营、文旅融合……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能为其他沿黄村庄提供参考。四家出品方计划在影片上映后,推出“黄河乡村振兴实践手册”,把剧本中的案例转化为“实操指南”。

“我们希望这部电影不仅能打动观众,还能给乡村振兴工作者提供思路”,洛阳野狼影业负责人说。



3、第三,女性力量的“时代价值”。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女性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相关影视题材却十分稀缺。《黄河边的水花》聚焦黄水花这样的“新时代乡村女性”,她不是“依附男性的弱者”,而是“敢闯敢干的带头人”——她能在田间地头跟村民算收成账,也能在招商会上跟老板谈合作;她能温柔照顾留守老人,也能坚定反对陈规陋习。

“我们希望通过水花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女性的力量”,出品方代表表示,这也是影片填补市场空白的重要意义。



六、结语:黄河岸边的“水花”,终将汇成时代的浪潮

从巩义的黄河滩到全国大银幕,《黄河边的水花》即将开启的,不仅是一次影像创作,更是一场关于黄河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度对话。导演泷夫用“真实”为笔,四家豫企用“匠心”为墨,在黄河岸边写下新时代的答卷——这里有黄河儿女的坚韧,有乡村振兴的热血,更有文化传承的温度。



据悉,影片将于2025年10月中旬正式开机,预计2026年与观众见面。届时,我们可以在黄河的涛声里,看一个普通女性如何在苦难中成长,看一个穷山村如何在奋斗中蜕变,读懂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看见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正如黄河水奔涌向前,这部电影里的“水花”,终将汇成时代的浪潮,让更多人听见黄河岸边的新声。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